我校举行春学期《形势与政策》课 董必荣书记主讲第一讲

发布者: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:2025-04-17浏览次数:13

《形势与政策》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、主阵地。4月16日下午,南京审计大学2025年春学期《形势与政策》课在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大报告厅拉开帷幕,校党委书记董必荣教授、副校长裴育教授、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所长刘相平教授相继走进《形势与政策》课课堂,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相结合开展主题讲座,学校近三千学生参加了学习。副校长周方舒、党委宣传部部长徐波分别主持讲座。

作为首场主讲人,董必荣书记以《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》为题讲授“第一课”,他从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曲折历程切入,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道路选择指出“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伟业相结合”,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脉相承与创新突破。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时,董必荣教授结合学校育人特色,强调审学子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监督的重要作用“为国审计、为民理财”的初心守护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基石

裴育教授以《当前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与财政政策解读》为题,通过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核心数据,解读积极财政政策实践路径,特别强调“兜牢基层‘三保’底线”“支持新质生产力”等政策导向。他同时鼓励审大学子关注“财税体制改革与审计监督创新”,为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贡献力量。

刘相平教授《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》专题聚焦近期台海动向,解析两岸融合发展的趋势。他系统解读中国政府在法理、经济、文化层面的应对之策,强调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”的底线思维,并呼吁青年学生成为两岸关系的“桥梁纽带”。针对“外部势力干涉台海”问题,他指出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,我们既有坚定决心,也有充足能力捍卫国家主权。

本学期学校《形势与政策》课通过“专家讲堂+实践研学+校本特色”的模式,推动思政教育与学校特色深度融合。学校将持续深化“思政课程+课程思政”协同育人体系建设,为培养拔尖创新审计人才筑牢思想根基。